1
耳机中放着陈奕迅的《人来人往》,却迟迟下不了手来写2021的年度总结,今年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,每件事情又那么深印在脑海中。即使在DDL的压迫下,我还是想把今年叙一叙。
以流水账的形式写下2021的这篇总结会不会太过平庸?
现在回忆起来,惊讶于第一次选考竟是今年第一件大事,地理的100分让我足够满意,也是三年里唯二让我能够喜欢的一门课。地理背后的社会、人文和自然比其他学科有着更高的魅力。
选考后的我已经完全厌恶了学校日复一日的复习节奏,最后的一个月我看完了刘慈欣的《三体》三册、毕淑敏的《非洲三万里》、熊培云的《重新发现社会》。借着同学的电子书把网上公开的几乎所有技术电子书都翻了翻。
《三体》我在初中便已经看过一次,但是第一册对历史的叙述让我完全没法看下去。但是在最后一个月,我竟然能静下心来看完完整三册。《三体》看完后的震撼是无法言表的,那种跨越时间,置于时间之外的格局和冲突的人性将我从焦虑中拔了出来。星际穿越和三体的内核又是如此的相似,人性与科幻的结合总是能结合出完全不一样的效果。
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,
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;
Rage,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.
如果让我给我的2021选一个词,我希望是“纯粹”
愿世界上还能有一群纯粹的人。
《非洲三万里》读的很快,但是又那么放松。可能是我喜欢地理的关系,看到世界上的多元社会和文化,总会觉得很美好。我也不知为何熊培云被定为公知,《重新发现社会》让我真的看到了十年前的笔墨依旧真实地发生在了十年后的现实中。国家与民族需要分清,国家的制度仍然需要完善,地区间的不平等依旧存在,小地方的贪污和称霸还藏在角落。如今的舆论环境也是太迷幻,一边润,一边爱国,仿佛一个国家的人存在于两个平行世界里。
然后就高考了,似乎没有慌张,就这么过去了。考完浪了浪,成绩出来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,和模拟考差不多。于是来到还挺想来的HDU,毕竟曾经听学长说过这里计算机的氛围很不错。
2
暑假到来。
考前发誓一定要把 E5SubBot
重构一下,毕竟几百star的项目写成这样太丢脸了。结果到了7月份才写了并发版本(之前居然从来没学过 goroutine
),八月份重构了一下发了 pure go sqlite
的版本,至此这个 bot
基本没有特别需要添加的功能了。
每天半划水半学技术的节奏到了快开学,发现了 https://github.com/SocialSisterYi/bilibili-API-collect ,于是开始准备 bilibili api go
的编写,写完了基础结构以后,上层的 api
基本就是照着文档重新实现和验证一遍。过程有点无聊,不过最后做出了100多个api还是挺有成就感的。开源后似乎也没有多少人用,可能还是 gopher
太少吧?
可能是我先入 golang
的原因,我对 golang
的编程思想和代码风格尤其喜欢,希望能为 golang
的开源生态做出一点点贡献。
3
9月来到校园。
一切都还挺顺的,室友都很不错。
开学几天没课,闲来无事研究了一下学校的健康打卡。这也是第一次做 Web
逆向,不过逆向的过程还是挺快的,把 sign
参数的加密方式破解完以后就很顺了。
再研究了一下学校 cas
登录的鉴权,也没啥意思,就一个常规的抓包,只是一路的重定向是真的多。然后闲得慌就成文发博客了。
开启了自己的 Telegram
频道,作为一个不喜欢发朋友圈的人,很喜欢频道记录生活的方式,仿佛每天与自己对话,没有评价没有点赞。
也就那段时间在杭电助手的招新群混,由于表现突出(每天水群)被叫到线下私面,然后交流了一下技术栈基本就等于进去了。招新的小任务还是参加了,写了一个简单的 CRUD Web
项目,恰好总结一下以前杂乱的项目结构,确定自己 Web
开发的基本项目结构。之后的项目都能看到这个项目的影子。
进去的比较早,所以早早就分配了一些 Github
组织权限,写了简单的一点微信公众号后台功能感觉没啥意思,就半拖半写的混到大家都差不多进来了。然后这边微信公众号后台的业务基本都交给他们了。大家基本都在写微信公众号后台,进展还算快,两个月差不多把微擎上的服务都迁移过来了。
不得不说,真正热爱技术的人是与周围人不同的,仅仅一个月后零基础的两个人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了。
十一月份基本都在维护 biligo
和 biligo-live
,十一月底的时候就已经基本完善了。
课余买了几个 N1
当服务器玩,目前已经有4个 N1
,一个刷了小钢炮当 nas
,另外三个刷了 armbian
,作为 k3s
集群学习 k8s
,1 master
2 node
。
12月初作为负责人在带一个新的项目,一个类似B站动态社区的坑。技术栈选的比较激进,也因此看了许多书。野心不止于将项目落地上线,希望最后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开源项目向社区开放。
12月初同时也在写一个聚合直播的项目,野心也很大,希望能做成一套完整的直播生态。然而自己把前端、客户端都学个遍很不现实,但愿能借助社区的力量共同维护。pure-live
发布两天后被 github
大V点了个star,瞬间 star
暴增,5天已经达到了 400 star
,实在惊喜,不过现在也放缓到正常速度了。
因为 pure-live
的 docker
部署,仔细研究了一下 docker buildx
和 github action
,两者的结合真的解放生产力,否则让我自己的电脑跑40分钟的编译实在难受。
4
说说理论上的东西都学了啥。
不得不说学校图书馆的书还是挺新的,甚至可以找到两个月前刚出版的书。这点对于技术学习来说非常重要。
因为社团的项目看了 《redis 开发与维护》《深入 redis 原理和源码》的前半本(后面集群还没实践过实在看不下去)
中途穿插在看 k8s
的书,深有感触的是,如果不一边看一边做,k8s
学着几乎没效果。因为 k8s
还看了一些分布式系统和一致性算法的书,只能说略微了解了。
还有一些 《代码重构之道》等等杂书。
5
这么一看,寒假可能会很忙了。
动态社区项目才写完框架,业务部分几乎还没开始做。 pure-live
的平台支持和生态搭建都还需要很多时间。
还要深入 k8s
,参加明年 GSOC
的 k8s
组,如果有幸能够参加,对自己会是很大的提升和对大型项目维护的理解。
写到这,已经是2021年12月31日的下午2点57分,耳边响起的依旧是陈奕迅的《人来人往》
6
“难道生命这漫长进程中所有的努力和希望,都是为了那飞娥扑火的一瞬间?”
“飞蛾并不觉得阴暗,它至少享受了短暂的光明。” ——刘慈欣《朝闻道》
❤ BE PURE BE COOL